相关阅读-台湾汉学基本认识 - 闽南文化

对臺湾汉学教育应有的基本认识
梁炯辉 2002.9.9

提到「汉学」,对现代人而言,已经是一个无关己要的名词,对臺湾河洛子孙而言,无寧是个无法计数的损失。「汉学」之释名,一般依时代分為二种解释,一是汉 儒治经,多注重训詁文字,考订名物制度;二是清代乾隆嘉庆间,重实证轻议论,整治古籍,辨其真偽之学。以今言之,「汉学」一词含盖二层意义,一是研究方 法,所指的是文字学、声韵学、训詁学;二是研究内容,即经、史、子、集。
「文字学、声韵学、训詁学」是研究汉学内容必备的基本学能,这个「基本学能」是从「声韵学」开始,自年幼须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所谓「良好的汉语基础」是 指汉民族子孙在出生后,即应具备传自父系的「汉语」。由於汉民族為父系社会,其下以家族為组织单位,家族的社会标帜则以父姓為主,而同姓不婚為自古名训, 凡有迎娶,皆来自外族,因此,一切传承概以父系為主,则所谓「汉语」即指父系语言,而非母系语言。然母系语言来自外族,繈褓之中,不能免於母系语言之影 响,乃有六岁入学之族规,其学以「汉语」诵读经典,这种语文教育之规划,自古而然,则父系社会之「汉语」得以传承,以「汉语」累积之文化成果得以保存下 来。
然而汉民族以农立国,所处之地黄河、洛水向為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略夺之地,五千年来,中原地区可谓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对抗的战区,汉民族的歷史,正是 这种处境下的长期抗战史。从歷史可见,国力之强弱,关係汉民族之生存。於是汉民族為了生存,当国力弱的时候,中原汉族大量南迁,长江以南原本蛮荒之地,因 此化為良田,汉族所到之地便见汉化,古代汉语今日只见於漳泉臺湾,其因在此。也因此,欲求汉学,必学汉语,欲学汉语,必传今日臺湾之河洛汉音。
臺湾河洛子孙传承汉文经典不下三百五十年,可说自臺湾有史,即有汉文经典之传承,而其传承经典之语言即河洛汉音。此一河洛汉音歷经「日语」、「国语」之摧 残而不败,可谓今日河洛子孙所有文化之瑰宝,凡我河洛子孙应从「河洛汉音」开始,细究汉语声韵学,进而从学「文字学」、「训詁学」,方法论既备,则汉文经 典之学乃得以一窥究竟。
其实「汉学」之功并不仅止於汉文化之传承,从歷史上可见,凡大儒之於当代学风,之与国家兴亡,可说是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汉学」之功,实际上是在建立个 人之价值观,以「汉学」建立个人价值观者,名之為「汉儒」。凡人都有所好,所恶。所好者,莫过於升官发财,趋吉避凶;所恶者,莫过於终老病死,穷途辽倒。 唯独「汉儒」有比死更可恶者,有比高官厚禄更可好者,歷代大儒如文天祥、方孝儒如此,顾炎武亦如此。其实汉学教育用之於幼学,其功效剧彰,学子未满十二 岁,即得「虽有利而不趋,虽有害而不避」之自觉,进於青少年之青春期,其以礼自约,进而辨忠奸、明善恶,则心理与身理与时俱长,减少与外界人、事、时、 地、物之衝突矛盾,其愤嫉之心不生,社会上之青少年问题自然消灭於无形。如此,学校教育得以顺利推展,社会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国之栋樑则指日可待。
在「汉学」建立个人价值观的过程中,族群因文化之传承而融合為一体,族群语言因文化之传承而互相尊重、学习。从汉学心法中,学者得见北京话在元代经精心设 计之下,与汉字產生对应,入声字虽已消失,然也保留了相当多汉语古音韵之特色。客家话原為宋代中原语言,虽经契丹、辽、金、夏语之混杂而生变,然同样也保 留了相当多汉语古音韵之特色。河洛话虽早在中古以前即由中原汉族移植於闽南,因而保留了相当多中古前汉语古音韵的特色,然亦因族群通婚之故,多有受到百越 语言影响之处。因此,各语族只有在汉学教育与汉文化传承之中,方能互见所长,因而更珍惜各自族群语言所存古汉语之特色。值此新时代,在人文价值观严重物 化,社会上人伦间之矛盾与衝突日升之际,「汉学」教育之实施,予人新契机,得以自河洛汉音传诵汉文经典之中,正见汉文化传承对提升人性免於物化之价值,更 见河洛汉语传承至今之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