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的历史介绍 -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闽南语白话字:Bân-lâm bûn-hòa;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Bân-lâm bûn-huà;潮州话白话字:Mâng-lâm bûng-huè ;潮州话拼音:mang5 lam5 bhung5 huê3)为闽南人自古不断发展至今的民族内涵、思想与习俗,亦作闽台文化、台闽文化、福佬文化或河洛文化(Hô-ló bûn-hoà)[1],主要分布于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广东海陆丰、台湾、新加坡、印尼与马来西亚。闽南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上曾经先后融合闽越文化、华夏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南洋文化。十七世纪开始,闽南文化开始随着闽南人往海外移民发展,并成为东亚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至今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文化之一。

闽南语为汉藏语系的一支,为古代闽越人所使用的闽越语与汉人入闽带来汉语的结合;与其他南方汉语或中国周边民族语言一样,闽南语有大量汉语词汇与本地词汇的融合[2]。闽南话白话文字发展,最早可以溯源至传奇作品《荔镜记》(Nāi-kèng-kì);歌仔册开始流传于闽南与台湾,歌仔册文字因而成为闽南语书写的先声,对后世台闽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此外,19世纪时由基督教长老教会在福建厦门所创造并推行以拉丁字母拼音的白话字(Pe̍h-ōe-jī)亦为闽南语书写的重要发展。 歌仔册(Koa-á-chheh)是一种代表性的通俗闽南语白话文学形式,起源于19世纪,为歌仔由口头流传转为文字记述的产物,主要流传于闽南或台湾等闽南人生活区域。歌仔册内文多为“七言”的韵文文学,闽南语押韵但并不太整齐。歌仔册文字的使用则不尽统一,经常以拟音、训读或造字的模式来书写。由于歌仔册唱本售价低廉、用语用字通俗易懂,使其影响层面迅速扩大至中低阶层的广大群众。歌仔册的用字是最能代表闽南语的通俗文字,对后世闽南语文学与台闽字的发展仍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讲古(Kóng-kó)是一种闽南民间的口传文学,运用大量丰富的闽南语口语词汇,富含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特色,而内容大多是历史章回小说的故事。